重逢:诗与哲学——张晓刚、王广义艺术展

“重逢:诗与哲学——张晓刚、王广义艺术展”

2018年2月6日,由艺术史学家、评论家、策展人吕澎策划的“重逢:诗与哲学——张晓刚、王广义艺术展”将在捷克布拉格市立美术馆开幕。两位艺术家将带领公众置身其创作经历及所处时代之中,共同回顾大背景下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卓越艺术家的精神历程。

在布拉格重逢

捷克首都布拉格

布拉格,这座位于欧洲大陆心脏的城市,被人们誉为“千城之城”。它是尼采的迷、卡夫卡的城堡、米兰昆德拉的不可承受之轻,多种民族与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织,成就了这座诸多艺术家心中的“乌托邦”。

艺术家张晓刚

而对中国艺术家张晓刚与王广义而言,他们对这座城市亦拥有别样的情愫。从熟悉的祖国到遥远的东欧,两位生长于同时代的艺术家于多年后再次重逢,是他们选择了捷克的诗意与哲思,也是捷克的多元与包容选择了他们。

艺术家王广义

在此次展览中,两位艺术家除了带来自己过往的代表绘画作品、雕塑、手稿、影像及珍贵的早期文献,还分别以布拉格为题创作了全新作品。对卡夫卡情有独钟的张晓刚,选择以怪诞的方式描绘了他与卡夫卡的这次“重逢”;而王广义则是从布拉格近代史和捷克传统的木偶形象中,汲取了创作灵感。

王广义《布拉格启示录3号》,布面丙烯、180×140cm,2016年

王广义《图像消失的方法2号》,综合材料,180×150cm,2017年

诗与哲学

“诗与哲学是迥异的、紧张的,从根本上是冲突的。这个道理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两个重要的艺术家张晓刚和王广义的艺术状况中,有非常相似的呼应。”

——策展人 吕澎

成长于同一时代背景中的两位艺术家,却走出了不同的艺术与人生轨迹。在时代环境的牵绊下,两人在各自行进的路上相互渗透,最终走向了重逢。纵然诗意的张晓刚与理性的王广义有很多不同,但在某一空间中,两人的精神达到了契合。

重逢之时

从‘85新潮到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出生于相同时代的两人拥有共同的时代记忆,双双见证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

1992年,张晓刚与王广义于“首届广州双年展”展览现场。

彼此一路走来,这次在捷克以“重逢”为主题的双个展对你意味着什么?

张晓刚:“重逢”有双重意义。首先,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我们虽然拥有不同的艺术道路、思维方式,但最后在捷克重逢。这是关于个人情谊的内部的重逢,不同却共通。另外对我来讲,多种文化都在捷克共存,卡夫卡是我特别喜欢的文学家;而我也是在多元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所以从这方面讲,这是一种感情上的重合,类似一种对自己青年时代的缅怀。

王广义:时隔16年,这是我们又一次在一起举办展览。我想这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重逢”,岁月的流逝一定会让此次展览特别有意思。

张晓刚《父亲的位置》,布面油画,140×220cm,2013年

王广义《导师的一生——国家与时代》,布面油画,300×200cm,2007年

有的重逢是相濡以沫,有的重逢则是相忘于江湖。而对张晓刚和王广义而言,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严谨的隔离,也没有绝对的重合。两位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人物,一次次地在不谋而合中走在了一起——时间留下的痕迹让两人产生了奇妙的呼应。

在创作中,你觉得自己的创作和对方的作品之间是否有共通之处?

张晓刚:

相比于现在更个体化的环境,我们注重探寻一种大文化背景下具有共生性的事物,更关注历史和今天的某种关联。王广义注重特殊时期的黑板报和今天商业标记的关联,我则是用现在的角度去寻找老照片与今天的关联性。因为拥有共通的观念,所以我们能看懂彼此的作品。我们只是一个平台上的两种角度:我更看重情感,他更看重思考和信仰。

王广义:艺术都是共通的,尽管我们可能不完全是同一种类型的艺术家。但有时候,差异恰恰是两人对话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在张晓刚的艺术中,那种“忧伤的存在感”好似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人性中犹如“尘埃”般的光芒。

王广义《大批判——艺术博物馆》 ,布面油画,200×300cm,2006年


张晓刚《黑沙发》,布面油画,120×150cm,2016年

尽管两人在环境与时代的牵制下,总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一种相通的观念,却因为个人的理解与呈现方式,而走上了迥异的创作道路。但他们终究会因为时代与历史而相遇,共生性的情感无法从他们的创作中全部抹去。


张晓刚《大浴缸》,布面油画,260×600cm


王广义《日常生活4号》,布面油画、丙烯,180×140cm,2013年

集体主义在你们生活的时代尤为突出,这对你们的创作造成了什么影响?

张晓刚:

影响很大。从童年到青年,我一直在集体的环境下生长。集体主义潜移默化地提醒你:你是集体中的一员。虽然创作早期时我会寻找自由,但现在我的自由则是一种对于我个人选择的自由。

我更在意的是根源,那些触动我的东西通常来自于我的根源

,包括儿时的经历,我接受的教育,家庭生活文化环境等等,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感觉会更强。

王广义:当然有影响。

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是国内首次按照商业方式运作的展览。在这次展览上,张晓刚带来了作品《创世篇》,而王广义的作品《大批判·万宝路》获得了当时的最高奖项——文献奖。对经典图像的强调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可忽视,这些图像及符号演绎了时代的特征与语境。

对于张晓刚和王广义来说,这次展览是他们与过去、与对方的一次惊喜的重逢;对策展人吕澎而言,这次展览更是为中国艺术打开了一扇新窗。正如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一样,他们讲述的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思考,更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


展览现场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做出删除等措施。

第三届亚太少儿书画大赛火热征稿中,快来参加吧!详情请点击赛事征集

(少儿书画赛事网丨少儿书画大赛丨少儿绘画比赛丨少儿美术大赛www.apyaa.cn)